“今天都16天啦,你到底回来不回来”?
“走不开。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张伯去世了,村里安排给他管三个灯,也让道士给他念念在生的苦处和好处,暖暖其他孤寡老人的心”。
“你真是个好孝子啊,那么多的爹和娘!”妻子气嘟嘟地把电话挂了。
吴尔华握着手机,愣了老半天,然后长叹一声:“谁叫我是这个村的总支书记呢?”
离县城40多里的毕凉村,曾经是老陈汉山区七个乡里最穷的贫困村。25个村民小组的927户3752人,散居在6.8平方公里的穷山恶水之间。羊肠路,土坯房。卖柴买米,人畜混居。病靠命来扛,少见读书郎。常年等靠要,年年旧模样。一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,终于让隘口乡这个“头疼村”“包袱村”换了人间,一跃成为省级生态村,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,用小康标准抓脱贫的模范村。
开战之初,村支两委就紧紧牵住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这个牛鼻子,针对贫困人口脱贫难返贫易,产业发展资源多转型难,脱贫资金需求大统筹难和人才需求大农村留人难四大主要矛盾,用足绣花功夫,狠下钉钉子力气,力戒面子挂在墙面上,措施印在板子上,成效出在材料上的虚浮之气,牢牢把握全体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立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,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局面。紧紧围绕“精准识别、精准施策、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”的总体工作思路,各项扶贫措施纷纷落地。先后为96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,对所有贫困户分别进行五保、低保、残疾、孤儿、医疗、教育等政策帮扶。因人因户施策,利用政府发放的产业启动资金,引导和鼓励贫困户积极利用自身条件发展养鸡、养鸭、养猪、养牛、养羊等殖养业增加收入。利用山场和毛竹资源禀赋,与龙头企业对接,组建创业竹木加工专业合作社。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以贫困户、农户、村干部带资入股或者以土地使用权参股等方式发展山林经济产业,带动贫困户增收,增加村集体收入来源。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,目前村内有4条9公里的主干道路和5公里的组级道路已建成水泥路面,全村村民基本上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,新增4座变电台区,改造线路7000余米;建成村民活动广场3500平方米,老年人活动中心一个,面积600多平方米;农家书屋一个,存书3000余册;实施安居工程,为26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,已完成25户;为26户贫困户实行了易地搬迁,其中集中安置5户,分散安置21户。大力整治村容村貌,安排环境卫生清理人员,常态化保持整洁卫生。实施绿化面积2.6平方公里,安装路灯68盏,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。发展产业经济,特色产业主要是毛竹种植,已有2900亩;花卉苗木60亩;种植药材白芨20亩。建成村级光伏发电站(60KW)一座,6月份已并网发电。积极开展健康扶贫、教育补助、金融小额贷款扶贫等。所有工作实打实,硬对硬。村民们纷纷评价说,毕凉村的脱贫攻坚经得起群众信访,经得起领导暗访,经得起媒体采访,经得起客人造访,经得起上级走访。在无锡办厂的村民枚兴国前几天回到自己的老家,原打算把父母接出去看看病,把自己的小孩出去上学。看到村里温馨舒适的卫生室和体贴高超的全科服务,看到村里宽敞明亮的学校和标准化小班教学,倍感欣慰地放弃先前的打算。一个劲地说:“才两三年功夫没回来,都不认得回家的路了。
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。河湾里碧波奔流,青山上花木飘香。村民学校里看电视的看电视,读书的读书,搓麻将的搓麻将。村民广场上劲歌劲舞,村民们一个个笑逐颜开。沿河环村小道上,有隘口乡的干部在跑步,有隘口高中的学生在背书,还有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在说悄悄话,相懦以沫的老年夫妻在蹓狗……
毕凉村,宛然点缀在老陈汉山区的一个大花园。(朱亚夫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