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亚夫
3月12日,又一个一年一度的植树节过去了。连日来,各大媒体倾力奉献的节日秀图片、视频和文字,铺天盖地,华丽炫耀。既然被称之为“节”,自然当有“节”的热烈隆重和排场。所以我们可以不知道地球日和寒食日,可以不知道“日三省吾身”,却从来不会怠慢“节”的风光。然而时过多日之后,我却只记得那爷孙俩的植树日。
2017年3月12日,周日,下雨。丁酉年二月十五,民俗花朝,宜谈婚论嫁认亲上门。在县城沪蓉高速公路出口的匝道间,是一片并不规则的绿化带。春草的绿已覆盖了所有的沙石,玉兰树上像是栖满了彩鸟。不锈钢制的城市雕塑,文明创建的永固广告牌,比肩而立,以矗立的雄姿和醒目的图文展示着一个作为皖西南之县的门户形象。
今年绿化带里没有彩旗招展,没有鲜艳的横幅标语,烟雨迷蒙里只有那爷孙俩。爷爷应该有六十开外了,身上搭了一件绿色的雨披,手上握了一把板锄。孙子应该还不满十岁,身上搭了一件红色的衣披,怀里抱的像是桂花树之类的小树苗。他们可能就是附近的居民,就近来的早。绿化带里长期散落的塑料袋饮料瓶纸盒泡沫旧衣破鞋,先被他们捡拾干净,整整齐齐堆放在路沿边,是要随手带走的样子。爷爷每找准一处树木枯死处,便往手心里啐了一口唾沫搓搓,只见手起锄落,坚硬的沙石上便见火星四溅。孙子在旁边急嚷嚷,爷爷爷爷那里栽不下,栽不活。爷爷一边并不停止,一边说,石头敲碎了,土巴自然就有了。把生字消灭了,日记自然就会写了。孙子并不很明白,只是反问着爷爷,去年那些扛着红旗的人,明明知道这是个石头壳,怎么还要把树栽在这里等死呢。爷爷说,他们是横竖划了格子的,整整齐齐的多好看。孙子又问,那我写字时,要是碰到纸上一个格子破了,还不能跳过去吗。爷爷不慌不忙地也顺着反问起来,所以这棵树不就等于白栽了吗。
每年为植树专设一个节,其本意重在强化全民植树意识,营造全社会爱绿护绿造绿的气氛。如果把它作为一年一度突击造林的政绩工程或者形象工程,甚至上升到精准扶贫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上,那就颇为荒唐了。这不仅没有提升植树节的政治影响,反倒降低了那些真正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。遗憾的是,我们年复一年地秀而不疲,“节”而不制,捏着鼻子哄嘴,在3月12日的春梦里一枕黄粱。看来离“三严三实”还有很大差距,离“两学一做”也还远着呢。也许有人会说,既然是一个依法设定的节,那就得有相当的仪式感,那就得有声势有场面有震撼有鼓舞。果真如此,我倒要建议,那还不如降“节”以为“日”。和人类对地球日的关切相比,即或只和我们中国人感恩的寒食日相比,只要真诚地待以时“日”,便足以“树”起我们绿色的旗帜。正如,如果天天都是“3•15”,那才是消费者人人都有获得感的新常态。
孙子并不知道这些树苗是爷爷自己掏钱买来的。在这个植树日里,他只记住了爷爷耐心告诉他的一个新成语,叫做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那意思就是栽好一棵树不容易,培养一个人才更不容易。他还知道了,少浪费一张纸,少用一次性纸杯,少吃一次那些用木棒串着的烧烤,和种树一样有意义。他要把这些写进今天的日记里,老师一定又要表扬了。